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纪录片《较量无声》观后感【汇编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 纪录片《较量无声》观后感
所谓“较量无声”,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看看温水煮青蛙就明白了,其实较量的双方就是釜中的水和釜底的薪,一个要釜底加薪烧干水,一个要釜中加水烧光薪,这样保持了一个平衡,你说这釜中的水怎么会有声音呢,所以这温水里享受“温泉”待遇的青蛙自然也就越来越多。
然而,总会有打破平衡的时候,也就是说总会有薪多水少的时候,或者薪少水多的时候。薪多水少,那么总会有水被烧开的声音,这时候青蛙就会成为一道美味,薪少水多,那么总会有薪被水浇来的声音,这时候青蛙大难不死,成仙得道。
中国的薪多,前苏联的水少,越南就成了煮熟的青蛙;美国的薪多,欧盟的水少,南联盟就成了煮熟的青蛙;美国的薪多;中东的水少,伊拉克就成了煮熟的青蛙。反过来看,美国的薪总不能永远都多,总会越烧越少的,所以也有煮不熟的青蛙成了仙,比如朝鲜,比如伊朗,比如今天正在成仙路上的叙利亚。
所以,这个较量无声,其实说的就是还处在一个总体平衡的状态中,出的招越多的也就相当于加的薪越多,加的薪越多也就相当于薪的存量越来越少。那么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总会有打破平衡的时候,总会有响声的时候,要么被“烧”要么被“浇”。
那么我们看,现在这个平衡的趋势如何呢,或者说这个天平在朝着谁倾斜呢。我们不看大国,因为大国较内力,一般还不容易看出,所以简单最省心最不费脑筋的方法就是看小国,也就是要看那锅里的青蛙。
第2篇: 纪录片《较量无声》观后感
观看了《较量无声》的纪录片,深感世界和平迷雾下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此消彼长、不断演化的国家战略博弈力量的对比关系。也让我对于国际间复杂的关系和中华民族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新的思考。
《较量无声》告诉我们:世界上最强的武器并不是有形的,无形的武器更加具有杀伤力。意识形态的攻击比多少个核弹的杀伤力都具有破坏性,一个强国的标志并不是在于人口的数量,而是在于这个国家的公民是否对这个国家存有一种肯定的态度,而这恰恰也是我们国家现在所需要做的事情,如何从意识形态方面让民众对国家产生认同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证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我们的国家是二战胜利的结果,但这并不说明战争的结束,冷战的开始将中国再次卷入一场无硝烟的战争。长期以来,中国卷入美苏争霸的漩涡中难以自拔,国内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国际遭遇发达国家统一的政治孤立,在这种稳定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走过了三十年的步伐。在这一阶段,尽管面临着国内外环境的压力,中国也与国际社会遭遇了各种擦拳磨掌的活动,五十年代初期,中国抗美援朝的打响是中美两国正面交锋的强烈号角,在这场战争中,两国都有巨大的损失。但是,美国的战略斗争对手并非中国,而是中国背后的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冷战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对立,还是国家利益和地位的争夺,是涉及全球权力和尊严的高低问题。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改革开放、苏联解体一系列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事件,中国的国际地位将进一步被强化。改革开放以后,实际上就是宣告了我们主动拥抱世界、主动参与世界竞争的消息。改革开放不仅仅是我国对外的态度变化,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对世界格局的一种冲击。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政治和经济格局。在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和趋势中,全面战争很难打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便转变冷战思维为和平演变方针,这也是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的国际现实。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看到,苏联解体以后,唯一能有潜力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即是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无论从地缘还是历史来看,未来中国都将是美国十分重要的战略对手中美的较量历史比较久远,中美的较量是文化的较量、是经济的较量、是军事的较量、是人心向背的较量、是国家统一大业的较量、是方方面面的较量、是对世界文明领导权的较量,它不以国家制度为分歧,不以历史传统为差别,它的较量是新时期国际先进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美国在审视当今世界的具体形式,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经济限制、文化同化等非武器的挑战和威胁较量无声纪录片观后感800字3篇读后感。
这部视频对国际局势也有很清醒很理智的阐述:对中国在中美博弈中所处的被动处境有深刻的认识,前有"苏东波"解体及颜色革命之鉴,和埃及叙利亚利比亚伊拉克这些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更能使国人看清美国披着民主外衣搞颠覆分裂打压围堵的假面.视频对近年来争议非常大的转基因问题所持立场也很肯定:美国动员国家战略资源强力推广的转基因食品,实际上就是美国控制世界粮食生产,然后控制中国控制世界的手段。
视频真正的警醒之处是终于发现gcd内部出现的问题导致政府失去公信力,在舆论阵地失去了话语权,没有话语权如何保证政权的稳固?(毛主席的枪杆子笔杆子理论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在意识形态上,年轻人已经被精英人士、被普世价值、被众多亲美媒体成功洗脑,在宣传这块阵地上,执政者完全处于下风.从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陈永洲事件可以看出政府正在清理网络舆论环境,如果中国的几大门户网站的意识形态能被政府扭转,中美舆论博弈态势,舆论导向才会朝有利于我方去发展。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看这个片子,让国人对当前的形势有清醒认识。它的内容应该引起每一位怀有中国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爱国者的警惕!也让国人能同仇敌忾奋发图强。为中国的崛起添砖,为大中华复兴加瓦。
第3篇: 纪录片《较量无声》观后感
昨天看了国防大学拍摄的《较量无声》,感触尤为深。脑海中忽然想起了这样一个念头:世界上最强的武器并不是有形的,无形的武器更加具有杀伤力。意识形态的攻击比多少个核弹的杀伤力都具有破坏性,一个强国的标志并不是在于人口的数量,而是在于这个国家的公民是否对这个国家存有一种肯定的态度,而这恰恰也是我们国家现在所需要做的事情,如何从意识形态方面让民众对国家产生认同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证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之前我们也讨论过中国方面的信仰问题,随着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媒体手段的不断更新,社会上形成了多种文化价值观,以致使现在的民众形成不了一种共同的信仰。而这也恰恰成为了其他国家深入我国内部,甚至是想扰乱我国社会秩序的主要方式较量无声纪录片观后感800字3篇较量无声纪录片观后感800字3篇。试想一下,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其他国家要想采用有形的武器亦或者是发动战争之类的来获得对我国乃至于对世界的主动权已经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民众的意识形态着手,引用在革命期间所说的"深入群众,各个击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对另一个国家的主动权。所以如何让民众产生对国家的信任感是一个国家当前乃至以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观看完《较量无声》之后,我才真正知道了解到所谓的"较量无声"的根本含义,从民众的意识形态下手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获取对一个国家的主动权。而恰恰就是这样的方式既不会从正面上割断两国的友好交谊,又可以同时获得对这个国家的主动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更何况在新媒体技术不断传播的高信息社会,利用网络的形式将一种民众接受的价值观深入贯彻,
将这个国家为人民所鄙夷的价值观"添砖加瓦",从而使民众对本国产生一种唾弃感,从而不断向往外国的思想,这样就是所谓的"无形的战争".虽然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但在思想观念上却一直徘徊在中西方的边缘上,所以要想获得对世界上的主动权亦或者更为简单地说不能为其他国家所削弱或控制,让民众对本国产生一种认同感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如何让民众对本国产生一种认同感,责任感就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是否做到位。而如何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解决民众的价值观问题在当今社会来说简单地说就是——信仰问题较量无声纪录片观后感800字3篇读后感。想到这我不禁想起了之前2013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和学者都数次提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民众的信仰问题,所以解决民众的信仰问题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现在就建立一个共同的信仰而言,首先就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这个理论体系的来源应该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因为我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而其又指导我们实践的行动指南,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就可以找到它的社会支撑点;其次这个信仰还必须被民众所理解和接受,不能像所谓的"共产主义"那样太抽象化了,就可能地可以用大众化语言表达,使其深入民众;最后就是在对待新媒体手段的方式上,尽可能地我国也利用起这个资源将我们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以一些民众容易接触和感触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民众从新媒体的利用中也可以感受到我国的信仰价值观。
对如何解决民众的信仰问题,我由于知识有限,所以提不出有建设性的意见。